创新、合作、共享
问:持久性有机物科普知识问答
答:1.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英文简称,是结构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又难以被降解的一类化学物质,它能够通过空气进行长距离传输迁移,并在远离排放点的地区沉降积累下来,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不断累积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哪四个特性?
POPs具备四种主要特性,由于这些特性使得POPs和其他的化学物质存在区别。这四种特性分别是: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生物蓄积性、毒性。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都是一样的吗?
POPs物质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但是我们通常按照POPs的来源与性质分为三大种类,也就是国际社会为了控制和消除有害的POPs所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受控制三类POPs,分别是:(1)农药类:人们生产的杀虫剂和有机氯农药;(2)工业产品类:以多氯联苯物质(PCBs)为代表;(3)非故意生产的化学品,主要是二噁英和呋喃类。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有哪些?
众所周知,很多农药、工业化学品都是有毒的,POPs具有毒性的特性。危害有:(1)生态毒性;(2)人体毒性
问:环保生活小贴士
答:1.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好处:与一次性杯子一样,因为材质、生产厂家不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环保之外,少用一次餐具还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2.自带水杯,不用一次性杯子;
  好处:一次性纸杯因为材质、生产厂家不同,导致质量参差不齐,除了环保之外,少用一次杯子还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3.在附近公园等跑步慢跑,取代在跑步机。
  好处:节省跑步机、电费、空间,还可呼吸新鲜空气。

  4.在午休时关掉显示器电源。
  好处:省电,同时减少辐射,让您睡个美美的午觉!

  5.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
  好处:省电,同时减少辐射带来的伤害。
问:使用太阳能对保护环境有什么好处?
答:太阳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是应当大力提倡的清洁能源之一。有数据显示:每年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约相当于130万亿吨标准煤,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利用太阳能,无疑对于改善地球资源日益减少、污染日益加剧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国农村每年有10%的新建房屋使用被动式太阳能供暖,全国可减排二氧化碳308.4万吨。
问:什么是晨练指数?
答:  晨练、登山是许多人健身的法宝,但空气环境状况和天气并不是天天都适宜晨练的。例如,早上在浓雾中跑步,雾气中不仅水汽含量大,而且悬浮在空气重的各种污染物质不易扩散;剧烈的运动会加大空气吸入量,这些污浊的物质一旦被人体超量吸入,对身体危害极大。因此在什么天气情况下晨练是有讲究的。晨练指数就是为人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参考依据。气象部门将人们在晨练时的外界环境中气象要素(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状况)的标准分为5级:1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2级适宜晨练,一种气象条件不好;3级较适宜晨练,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4级不太适宜晨练,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5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
问:什么叫水体自净?
答:水体自净广义指的是受污染的水体自身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逐渐下降,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狭义指的是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质净化的作用。

  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水文、地形等条件;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大气中的氧溶于水体中)状况;水化学条件,以及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

  水体自净过程有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过程,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化学(也包括物理过程)过程及生物化学过程。各种过程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并相互交织进行。一般情况下水体净化以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为主。
问:汽车尾气有哪些有害成分?
答:汽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大城市大气中一氧化碳的82%、氮氧化物的48%、碳氢化合物的58%、硫氧化物的1.3%、微粒的8%,均来自汽车排放。其中一氧化碳是汽油车有害排放物中浓度最高的成分。碳氢化合物即烃类也是汽车排气中的主要成分,主要有害物质是醛类(甲醛、丙烯醛)和多环芳香烃(苯并芘等)。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强刺激作用。汽车排气中的微粒主要有作为抗暴剂加入到汽油中的四乙基铅经燃烧后生成的铅化物微粒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烟粒等。汽车排气中的有害成分还有二氧化硫,其排出量常取决于所用燃料中的含硫量。
问:老人、孕妇和儿童等人群,为什么对雾霾等环境危害更敏感?
答:不同的人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反应存在差异,通常把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一般情况下,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更敏感,这主要与这些人群自身免疫特征、生理特征和体质特征等有关。

  与普通人群相比,易感人群会在更低的暴露剂量下出现有害效应,或者在相同环境因素变化条件下,易感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效应的反应率明显增高。

  比如近年来常见的儿童群体性血铅超标,相对来说,成年人血铅超标的问题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对铅污染更敏感,而且孩子越小,对铅的毒性越敏感。

  由于胎儿和儿童处于特殊的生理发育期,肌体对铅的吸收率高而排泄能力弱,骨骼中蓄积的铅向血液和软组织的流动性大,而且儿童经口和呼吸道摄入铅尘的机会较多,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对铅的毒性作用易感性强,因而更容易发生铅中毒。因此,在同一环境同一接触水平下,铅对胎儿和儿童的毒性作用较成人更明显。

  需要强调的是,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生活习惯、暴露史、保护性措施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人群的易感性。此外,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影响易感性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人的易感性增高。
问:国际臭氧层保护日--9月16日
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表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罗兰(F.Sherwood Rowland)和穆连(Mario Molina)发现。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 1995 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大气层是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组成,臭氧层是分布在平流层中距地面15至25公里左右富含臭氧的部分。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危害。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分子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分解成为氧原子,并很快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臭氧分子,使臭氧层中的臭氧分子达到动态平衡。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从而抵挡大量的有害的紫外线到达地球。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推断臭氧的减少主要在臭氧层。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年开始,南极上空的臭氧总量迅速减少,形成一个“臭氧空洞”。随后的科学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面积正在不断地扩大,臭氧浓度的下降还在加快。进一步的观测表明臭氧层的损耗不仅是在南极已经发生了,在北极上空和其他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臭氧层耗损现象。我们国家大部分属于中纬度地区,臭氧的总量也已经在减少。我国科学家观测到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这在北半球是非常异常的现象。臭氧层剧烈耗损的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担忧。
  过多的紫外线辐射还会使浅海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因而将直接导致鱼类及贝类的产量减少,从而损害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同时,臭氧层破坏使更多的UV-B段紫外线到达低层大气,导致对流层大气化学反应更为活跃,增加大量有害气体的产生使得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而过量的紫外线还会使许多的人工合成材料加速老化,致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增加。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首次注意到人类制造的氟氯化碳类物质可能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并进一步发现释放到大气中的氟氯化碳类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在平流层中经紫外线照射,氯原子会从氟氯氢原子中分离出来并与臭氧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成氧气和一氧化氯;一氧化氯随即会与游离氧发生反应,生成氯原子开始下一个循环。这种反应周而复始,从而使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成千成万的臭氧分子,打破臭氧层中原有的动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氟氯化碳类物质不断增多,臭氧数量急剧减少,臭氧层会变得越来越薄,结果会使更多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生物圈。
  其实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它几乎无处不在。冰箱、空调、电子产品、灭火器材、烟草、泡沫塑料、发胶、杀虫剂等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的人造化学物质很多都具有破坏臭氧层的能力。科学家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简称ODS。
  目前大量使用的ODS主要包括下列几类物质:1)氟氯化碳(CFCs):主要用作制冷剂、清洗剂和发泡剂;2)哈龙(Halon):主要用作灭火剂;3)四氯化碳:主要用作化工生产的助剂和清洗剂;4)甲基氯仿:主要用作清洗剂;5)溴甲烷:主要在农业种植、粮食仓储或商品检疫中用作杀虫剂;6)氢氟氯烃(HCFC):主要用作制冷剂、清洗剂和发泡剂。
  当科学家认识到臭氧层的破坏和人工合成的氟氯化碳类物质有关后,臭氧层破坏问题引起全球的重视,虽然臭氧层的耗损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大量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造成的,但由此引起的灾难性影响却有可能波及全球。
问:清洁生产
答:清洁生产的起源来自于1960的美国化学行业的污染预防审计,1989年联合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在我国,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简称:双超);(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简称:双有)。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理念,这种理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

  首先,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环境战略。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先污染,再去治理,这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料、工艺路线和设备、以及废物利用、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其次,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合理、高效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三,清洁生产体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传统的末端治理,投入多、运行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清洁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结合点,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考虑采用少废、无废的生产工艺技术,使用更少的材料或更多的节能成分,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在污染物排放过程中注重末端治理,对污染物进行的有效处理和回收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首页  1 2 3 4 5 6 7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