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国外的定义则更加广泛,动物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也属于此类),通俗地说,就是“垃圾”。主要包括固体颗粒、垃圾、炉渣、污泥、废弃的制品、破损器皿、残次品、动物尸体、变质食品、人畜粪便等。有些国家把废酸、废碱、废油、废有机溶剂等高浓度的液体也归为固体废弃物。
未经处理的工厂废物和生活垃圾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份通过刮风进行空气传播,经过下雨侵入土壤和地下水源、污染河流,这个过程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如果将垃圾分类回收,便可得到大范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事半功倍之效。回收工作取决于分类的程度和垃圾的累积量,固体废物的回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答:“剖析雾霾产生的深层原因,掌握雾霾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雾霾治理难题。”日前,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在谈到中国雾霾治理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是说。
顾为东通过对收集的国内外雾霾相关文献进行数理分析和实地试验研究后,认为造成中国雾霾频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和微生物快速繁殖的迭加效应,其主要根源是土壤和城镇环境的污染。顾为东指出,治理中国雾霾,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举措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对农田和城乡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
治霾须治本
治霾如治病,诊断出病根,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顾为东说:“治理雾霾,首先得掌握其形成机制和路径。”
在顾为东看来,雾霾形成与气溶胶构成有直接关系。解决雾霾问题,不能停留在普遍性特征的研究上,要对其特殊性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人员通过对雾霾的成分进行DNA测序,发现雾霾中有1300多种微生物。
如此众多的微生物来自何处?对雾霾形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为东表示,研究发现,中国雾霾频发与我国东部地区水土环境污染、大量滋生微生物种群有直接关联。
水环境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机物含量高,种类复杂,其中的微生物多为腐生型细菌和原生动物。
空气虽不是微生物滋生的良好场所,但土壤、水体、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物、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都可随着气流运动被携带到空气中,吸附在气溶胶凝结核表面,进入生命周期的迟缓期;当土壤中水分蒸发携带的氨氮营养物,与气溶胶凝结核结合,微生物便进入对数生长期。在适宜条件下,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上的微生物迅速繁殖,气溶胶体积迅速增大,水分含量低于80%,最终形成雾霾。
中国雾霾特性
中国雾霾频发严重,为何没有发生英美等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雾霾伤人的事件?
顾为东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雾霾形成机理,与英美等国家的雾霾相比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普遍性是,雾霾是由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为凝结核生成;而特殊性则是其形成、扩散快,凝结核体积属跳跃式、突发性增长。
正是这一形成机理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雾霾具有与欧美的雾霾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一是中国“雾霾”对人体的直接伤害低。
1952年12月4日~9日,英国伦敦发生严重雾霾,5天时间里约10万人罹患各类呼吸道疾病,丧生者达4000多人,大雾散去后两个月又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1948年10月,持续4天的美国匹兹堡“浓雾事件”直接导致20人死亡,约6000人患病。
中国 “雾霾”虽然频发严重,可直接伤害致死案例目前没有一例。
二是中国“雾霾”强度在宏观上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呈反向变化趋势。
欧美雾霾发生的强度与大气污染物强度呈正相关,而中国雾霾却不是这样,夜间排污强度减弱,雾霾的强度却显著增加;白天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排污强度提高,雾霾强度却稳定或呈下降趋势。这似乎成为一种定势现象。
三是中国雾霾在节能减排趋势中逆势增长。
英国通过颁布《净化空气条例》等法规,建立征收气候变化税等激励、惩罚机制,促使企业节能减排,逐渐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而中国近年来虽然通过了节能减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中国特别是北京区域雾霾并没有随粉尘降低而减少,发生频率反而越来越高,越来越重,呈逆势增长。
顾为东认为,只有从中国雾霾的特殊性入手,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掌握中国雾霾形成机理,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雾霾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阻断源头
在找出中国雾霾产生的根源,了解了中国雾霾形成的机理以及与欧美的雾霾的异同后,顾为东认为,治理中国雾霾,应突出重点,抓住根本,标本兼治。在继续推行传统治理举措的同时,更要根据中国雾霾产生的地缘特性,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治霾道路。
顾为东建议,从战略层面上,应成立中央政府综合治理雾霾领导小组,分两步走:一是通过综合治理,将雾霾产生的临界点降下来,争取在2~3年内可以收到显著效果;二是加大治理力度,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雾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生成基础。
顾为东指出,消除雾霾,还要从打破大气中微生物群的生存环境入手。
首先,从普遍性角度入手,减少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等凝结核的产生。其次,从特殊性角度入手,深入研究雾霾中的微生物种群和分类,筛选出对致霾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针对性制定治理举措。第三,大力开展全民公共环境卫生活动,消灭城市和农村居住区的卫生死角,解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幅度降低凝结核的产生和微生物的繁衍集聚。
顾为东表示,从表征上看,中国雾霾很严重,发生频率高,但从危害性上看,中国PM浓度为300~500mg/m3时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远低于欧美国家。这给中国政府治理雾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也带来治理的复杂性,增加了综合治理难度。
“不过,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雾霾形成的临界点降下来,治理雾霾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顾为东说。
答:塑料饭盒轻便易携带,是不少上班族的必备品,有些人觉得塑料饭盒就是简单装饭菜的容器,在购买与使用时,都很随意,其实,安全使用塑料饭盒有不少地方是需要注意的。
●选择质量好、有安全标识的塑料饭盒。
优质的塑料饭盒捏起来比较硬,而且安全标识齐全,生产原料、日期、产地、使用注意事项等都很全;劣质的塑料饭盒一捏就软,各种信息不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
●微波炉加热需使用专用塑料饭盒
想用微波炉加热塑料饭盒时,要尽量使用微波炉专用的塑料饭盒,然后仔细看看饭盒最高温耐多少摄氏度,这样使用起来才会比较安全。否则一些不耐热的饭盒遇到高温,会释放塑化剂危及人健康。目前最耐热的是聚丙烯可承受140℃,其次是聚乙烯能耐热110℃,而聚苯乙烯则只能耐热至90℃,微波炉的热量可达到120℃以上,因此尽量选择聚丙烯的塑料饭盒。
●首次使用前要刷洗干净。
塑料饭盒首次使用时,会有一些塑料的味道,因此一定要清洗干净再用。
●定期更换饭盒。
塑料饭盒经常受热、太阳暴晒,容易破坏塑料分子,使塑料变得脆弱老化,如果发现塑料盒变硬、由透明变雾化等应及时更换。如果再盛滚烫的食物稀饭或者放入微波炉使用,会释放出更多有害物质。
●微波炉加热塑料饭盒最好敞开盖子。
开盖加热可避免盒盖中的有毒物质受热释放。同时,如果盒身也有有毒物质释放,开盖加热可以让有毒物质释放到空气中。因此往微波炉里放塑料饭盒时,尽量不要上盖。
●避免使用塑料饭盒加热高油的食物。
因为油的沸点很高,一加热就容易超过塑料耐热极限,而且油、糖及塑化剂都是有机物,能够相溶,所以最好避免用塑料盒去加热含大量油脂、糖分高的食品,以免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答:突发情景
煤气中毒时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筋、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自救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把病人转移到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并注意保暖。
2、松解中毒者的衣扣、胸衣、腰带等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如果伤者已处于无知觉状态,应将其平放,进行人工呼吸。如果伤者曾呕吐,人工呼吸前应先清除其口腔中的呕吐物。
4、拨打120,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专家提示
1、检查煤气有无漏泄,安装是否合理,燃气灶具有无故障,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
2、在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
答: 每到雾霾严重时,专家都会建议公众尽量减少出行。那么,室内环境质量就一定安全吗?人们对此十分关注。全国室内环境质量万里行活动暨全国百城万户家庭室内环境污染调查日前启动,将在全国选择万个家庭,进行室内环境中的甲醛、PM2.5等污染检测,致力于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室内环境。那么,室内有哪些常见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怎样危害?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室内有哪些污染物?
“室内空气应该是无毒无害无异常气味,这是基本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戴自祝强调,“没有污染现在看来是做不到,但至少污染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对人体不会有太大影响。”
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兆荣副教授介绍,室内环境污染物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3种类型。其中,物理类污染物以前关注比较多的是声光热湿等,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是辐射。化学类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其中无机类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家庭饲养的花鸟鱼虫和猫狗宠物等,包括细菌、真菌、花粉、病毒、生物体有机成分等,这些物质是很强的过敏源。
“现在室内环境中危害比较大的污染物是有机化合物,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刘兆荣强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几百种之多,除了常见的甲醛、丙酮、苯系、含苯环的物质,还有一系列酸类、脂类物质等,组成非常复杂。有调查发现,我国约八成住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超标。含有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物质包括阻燃剂、灭火剂、防腐剂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曾发起长江流域城市室内空气品质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绍兴、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居民家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4种主要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危害有多大?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报告指出,全球4%的疾病与室内空气质量相关,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疾病而过早死亡。
美国相关部门的检测发现,室内空气中存在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致癌物质就有20多种。因此,美国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归为危害人类健康的5大环境因素之一。
戴自祝表示,室内环境污染危害的四大高危人群,包括孕妇、老年人、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以及儿童。
在我国,人们关注最多的室内污染物是甲醛,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家具、各种黏合剂、涂料等。升温后,其挥发量是平时的3倍。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导致嗅觉异常、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此外,还可损伤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气态甲醛强烈刺激粘膜,其中最敏感的是嗅觉和视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甲醛确定为可疑致癌物。
VOC危害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楼综合征”调查中被关注。“大楼综合征”指患者在新装修的相对密闭的大楼里工作,有头痛、头昏、眼胀和上呼吸道刺激等不适症状,离开大楼后症状缓解,第二天再回到大楼办公,上述症状又会重现。美国的医学工作者后来发现,大楼里VOC超标是导致“大楼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
防治有哪些主要误区?
几乎所有的在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人们都能感受到室内环境中存在不同的气味。因此,单凭个人对室内空气的气味来判断是否有污染,这是认识上的一个严重误区。
在室内环境中存在多种有毒有害气体,有的在污染比较严重情况下、浓度大于人的嗅味阀值,才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异味,如甲醛嗅阀为百万分之0.06~0.12,氨的嗅阀为百万分之0.5。同时,由于存在个体差别,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污染气体嗅阀值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凭气味来辨别污染是不准确的。
另外,采用空气清新剂或香水来抑制污染是又一普遍误区。实际上,大部分空气清新剂和香水,只能对污染物的异味做掩盖,原有的有害污染物还存在于室内空气中,继续危害人体的健康;同时,劣质的空气清新剂还是新的污染源,从而加重室内污染程度。
■专家建议
刘兆荣表示,家居环境最大的污染源是人本身。他建议,平时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病菌、病毒、霉菌等滋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在室内抽样,做饭时避免油温过高等;家具用品和装修材料尽量选用有环保标识的。
倘若室外空气很好,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风换气。如果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可以适当使用净化手段,比如绿植和净化器等。
对于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刘兆荣建议,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答:捕碳技术行不行?
近年来,一些气候科学家,特别是像美国航天局的詹姆斯·汉森说,这1百万分之385太高了,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减缓二氧化碳增长的速度,而且还要尽快收拾我们已造成的这个残局。这项工作就像是在每100万根麦秸堆成的草堆中寻找385根无形、无色的针。我们找到并取走它们的机会能有多少?
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这几乎是零。他们说,要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完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这需要耗费太多的能源。但这并没有阻挡少数研究人员尝试的脚步。他们争辩说,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很快还会成为一个对付全球变暖的实用武器。总之,他们认为,不想法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这是人类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汉森是正确的,而且我们也无法再回到从前,再多的太阳能发电和再高的能源效率也救不了我们。我们需要将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清除,而且要快。
捕获二氧化碳并不困难。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有可能将发电厂和工厂烟囱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并深深地埋在地下。2005年,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得出结论,这一碳捕获和储存(CCS)战略很可能将对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作用。由各国政府和能源公司大力支持的整个CCS产业,已经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使之成为了现实。
但是,二氧化碳一旦泄露到露天,捕获起来就要复杂一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概是烟道中的百分之一,对此IPCC的结论是,就所耗费的能源而言,从空气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是得不偿失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斯·拉克纳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也是IPCC的成员之一,作为一名粒子物理学家,他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他制定了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所需的最低能源的理论值,并认为IPCC的数字是错误的。他说,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确实要比从烟道中需要更多的能源,但两者的差异并不大。
这个计算结果使拉克纳深信,空气滤清器是一个较实用的建议,但他并没能说服IPCC里的同行。为此,他意识到,他必须亲手做一个出来。
拉克纳也确实这样做了。2008年年中,他和他的同事阿伦·莱特用塑料制成了一个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的滤清器,并获得了专利。该设备每天能从穿过垂直塑料片间的空气中搜集几十公斤的二氧化碳。拉克纳说,如果给他两年时间,加上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当然现在并不容易得到,他就能建造出一个模型,每天可消除1吨的二氧化碳,正好装满一个标准的集装箱。拉克纳认为,这样的设备很快将会引起那些不得不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公司的兴趣,数以百万计的这样的设备最终将会部署以从大气中吸走二氧化碳,这有助于将我们从全球气候变暖中拯救出来。
当然,拉克纳并不是唯一从事捕碳技术的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以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也都建造出了实验室规模的捕碳装置。
甩掉管道的羁绊
如果说人们对从空气中捕获碳的技术越来越关注,这全是因为其潜在优势是如此之大。一方面,空气滤清器可从任何地方捕获二氧化碳,不论规模大小,包括汽车、飞机和供暖系统。这些设备产生了超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但要完全在排气管或烟道中来进行捕获是不切实际的。更重要的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与空气快速混合,各个地方的二氧化碳含量几乎都是相同的,空气滤清器就可以直接放在需隔离的地点。与此相反,对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捕获往往要使用数百公里的管道。就像卡尔加里大学的大卫·凯斯所说的那样,空气捕碳技术和其他的能源经济是相脱离的。
3年前,凯斯和他的学生乔苏阿·斯托拉洛夫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捕碳原型装置,使用的是从燃煤电厂烟尘中去除二氧化硫的“喷雾塔”技术。像二氧化硫一样,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酸性气体,可被氢氧化钠碱性溶液吸收。
凯斯的装置原型是一个内衬聚氯乙烯的、高达4米的厚重卡板纸圆柱体。需要处理的空气从顶端吹入,在那里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空气进行喷淋,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反应后形成碳酸钠液滴。
这个全工滤清器也可装配在飞机机库,从一端用风扇鼓入空气穿过由天花板的喷嘴中喷出的氢氧化钠薄雾。地板上的水渠将收集碳酸钠溶液。
这个系统虽然能工作,但要耗费巨大的能源。在这个过程的最后,碳酸钠需被变回氢氧化钠,虽然氢氧化钠并不贵,但还没便宜到能承担得起只用一次就废弃。这需要一个加热到900°C的炉子。凯斯认为,他能将所需的能源减半,削减捕获并吸收二氧化碳的整体成本至每吨100美元左右。虽然这要比污染者根据欧盟排放控制计划支付的罚款高出很多,但一旦各国政府严肃对待气候变化,罚款也许就远远不是目前的数目了。
凯斯承认,空气滤清器永远不可能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经济方式,但他认为我们也许不管怎样都得使用他们。
在凯斯忙于调整其现有技术的同时,其他研究人员也在寻求更创新的技术。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专长研究太阳能技术的艾尔多·施泰因菲尔德,在参观了拉克纳的研究所后,对空气滤清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说:“我们决定,将用太阳能技术来做到这一点。”
巧用阳光来除碳
ETH的概念是一个改良型的能源发电技术,称为集中太阳能发电,主要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沙漠地区。这样的发电站包含日光跟踪镜,这些镜子可将日光聚焦产生蒸汽来驱动发电机。施泰因菲尔德解释说:“我们将锅炉移走,然后将太阳能反应器放在那里,这样,我们就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除。”
施泰因菲尔德的反应器是一个装满氧化钙颗粒的透明管子。桌上型版本中的管子只有几厘米高,并用弧光灯代替日光。当管子被加热到400℃时,与少量蒸汽混合的空气被泵入,并由下而上地穿过这些颗粒。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施泰因菲尔德说:“当空气离开时,那里就没有二氧化碳了。我们可将1百万分之385的二氧化碳含量几乎变为零。”
在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颗粒大多转化为碳酸钙。此时,施泰因菲尔德关闭进气阀,加强了光度,将反应器中的温度提高到800℃。这可将二氧化碳作为一股纯气流分离出来,并被送去隔离,用以把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研究人员已将他们的反应器运行了5个吸收和释放的循环,而性能并无下降。施泰因菲尔德认为他的装置可按比例放大,从大气中去除大量的二氧化碳,但他尚不清除去除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多少。
利用日光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除,明显要比凯斯的炉子具有优势。但是,拉克纳认为,如果你打算要将沙漠充满太阳能聚光器,这可能要比只是将日光变为电力更具环境意义。
拉克纳的策略是要降低从空气中带走二氧化碳所需的能源使用量。他和他的同事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设计,但是这些设计的核心是离子交换树脂,这是一种可浸渍在氢氧化钠中的聚合物。钠离子紧密附着于聚合物,但氢氧化物是松散的,很容易被二氧化碳取代,二氧化碳跟钠结合就会形成碳酸氢钠。拉克纳说,卡尔加里的装置基本上也是基于同样的化学原理,但由于树脂片的表面积要大得多,因此反应也要快得多。
这种树脂还有第二个主要优势:潮湿时会变形,降低了其与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拉克纳说:“这样,我们只需加些水,就可以推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卡尔加里大学和瑞士理工学院的空气滤清器需要900℃的温度才能再生其二氧化碳吸收材料,但拉克纳的设计在40℃的条件下就能做到这一点。拉克纳正在对极少量的能源进行处理,不过处理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他还没有作出详尽的分析。
但他认为,该项技术将廉价到足以适于商业化应用。水果和蔬菜种植者经常在温室中利用大量的二氧化碳来使空气富营养化,生产每吨产品需要额外支付300美元的成本。拉克纳认为,将其空气滤清器直接连到温室就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微型温室
拉克纳的示范装置其实就是一个大约1米长的微型温室。一端附有装满离子交换树脂的塑料管,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大部分氢氧化钠树脂转换成碳酸氢钠时,拉克纳就排空管子,将管子插入温室中的潮湿空气中,此时二氧化碳可快速释放到温室中。该装置每天可产生1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这将转化为温室中番茄植株的生物量。
油气公司也常成吨地购买二氧化碳来冲刷废弃油田中的石油。拉克纳估计,滤清器每天捕获的二氧化碳达到1吨之时,也就是他的滤清器在油气和园艺市场大展宏图之时。但他此刻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等待风险资本来建立一个日产1吨二氧化碳的原型装置。由于缺乏投资,一家准备将其成果进行商业化的小公司最近终于关张了。
使用空气捕获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只有等到政府为碳投资设置一个合理的价格,该项技术才能起飞。如果这样的情况一旦成为现实,就可能开辟出一个新的潜力巨大的市场:从稀薄的空气中合成燃料。凯斯说,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和氢混合就可以制作出燃料。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制作的燃料不会导致净排放量,因为他们释放的二氧化碳本身就来自空气。
当然,希望还在。如果我们能及时大规模转换到太阳能、风能和核能,那么避免气候危机还为时不晚。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空气滤清器也许可以成为最后关头的生命线。不过,这也将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按照目前的排放量,我们将需要每天2000万吨吸收量的滤清器装置,才能吸收运输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
1百万分之385:这就是我们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这比人类将事情弄糟前只增加了1百万分之100,但极地的冰盖已开始融化,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植物和动物正在向两极迁徙以找到舒适的存活区域。如何处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了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答: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各种工业过程,如燃煤、冶金、化工、内燃机等直接排放的超细颗粒物;其二,大气中二次形成的超细颗粒物与气溶胶等。其中,第一种途径是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形成源,也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对象。
问:染发剂、烫发剂和喷发胶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答:染发剂通常是煤焦油的产品——苯胺染料。因使用染发剂而中毒的情况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是接触性皮炎,甚至损害肝和肾功能,严重的还可引起癌症。有调查表面,经常使用染发剂者患白血病的危险性,较不使用染发剂者高3.8倍。烫发剂中常含有硫丙三醇脂之类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容易使手部及头部红肿,造成皮下出血,并通过头皮的气孔进入血液。喷发胶是由合成树脂溶于乙醇或其他溶剂中制成的,在使用时随呼吸进入人体,合成树脂微粒停留在呼吸道和肺部,机体本身不能通过正常代谢将其排出体外,蓄积到一定量时,就会损害身体健康。
问:吸烟会对周围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什么危害?
答:医学研究表明,香烟的烟雾可使不吸烟的人患肺癌及其他疾病。美国每年大约有13.5万人因肺癌丧生,其中约85%与吸烟有关。但危害并非只限于此,每年大约2400名美国人死于被动吸烟导致的肺癌,在日本、香港、台湾和几个欧洲国家所作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而且这种危害对儿童尤甚。吸烟者的后代长大后得癌症的可能性远高于不吸烟者的后代。男子吸烟会对其精子中的基因产生破坏作用,使得孩子将来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每天吸烟10至20支者可高出31%,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可高出42%。